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>>技术交流>>铸造论文

走出误区—掌握铁水质量的核心技术

发布时间:2021-04-28 03:24:49|浏览次数:
马建华,郭建斌
(天津汇丰探测装备有限公司,天津 300402)
 
       摘要:铁水的测量共晶度和再辉度是铁水质量管控的核心技术。通过光谱分析部分成分的含量来计算共晶度、碳当量,并试图控制铁水的凝固组织和冶金质量;不从本质上管控铁水的碳、硅含量;对铁水孕育效果的盲目推测;均为铁水质量调整控制的误区。只有真正掌握了控制铁水质量的核心技术,才能稳定的生产优质、高端铸件。
关键词:测量共晶度 再辉度 碳当量  孕育效果
 
       在铸铁生产中为什么我们控制住了铁水的化学成分,还不时有材质性能的废品发生。为什么在浇、冒系统、模型固定后,有的铸件有缩孔、缩松,有的铸件没有缩孔、缩松问题。我们当前控制铁水质量的常规手段有效吗?充分吗?上述质量问题说明我们还没有掌控铁水质量的核心技术,还没有掌控铁水质量的全部要素。
       在各种铸铁件的标准中以组织与性能符合作为交货条件。铸铁材质的力学性能是由铸铁组织与合金含量决定的,铸铁组织是由铁水的凝固组织经共析转变得到的。由于我们不掌握凝固组织与铁水成分的内在关系,导致了凝固组织失控发生了上述质量问题。
 
        误区一:用碳当量控制凝固组织
       众所周知:铸铁的凝固组织是由不同比例的初生奥氏体枝晶、次生奥氏体共晶与特定形态的石墨组成,经共析转变后获得了铸铁组织。
       奥氏体枝晶与奥氏体共晶的比例,是由铁水的固液两相区(共晶度)决定的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固液两相区温差大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固液两相区温差小
        而碳当量仅与液相线存在着唯一的关系,与固相线无关。仅控制碳当量(液相线),不控制固液两相区(共晶度),怎么能控制住奥氏体枝晶与奥氏体共晶的比例呢?怎么能控制住共析转变后的铸铁组织呢?这个问题的发生是由于我们没有固液两相区(共晶度)决定着凝固组织这个意识,片面的认为控制了碳当量(液相线)就控制了凝固组织。这就是我们向同行们要揭示的第一个误区。
       要控制铸铁的组织,首先要控制铸铁的凝固组织。要控制铸铁的凝固组织,首先要控制铁水的固液两相区(共晶度)。要控制铁水的固液两相区(共晶度),不仅要控制铁水的液相线(碳当量),还要控制铁水的固相线(硅当量),才能控制住铸铁的凝固组织。
       发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:人们将铁碳复合相图(硅含量为零),固相线仅在稳定态和介稳定态之间变化的场景,错误的对标到实际生产条件下的铁水上,导致铁水的固相线失控、铸铁的凝固组织失控。
      现将我们掌握的固相线变化规律向大家通报一二:
       在介稳定系(白口化)条件下,硅含量对固相线温度和共晶点的影响如下:
 
 

 
           这个状态可以对标到未经孕育的原铁水状态:随着硅含量的增加,固相线温度降低;与液相线相交的共晶点右移。在碳当量不变的条件下使铁水的共晶度降低。导致亚共晶铁水的凝固组织中奥氏体枝晶的比例增加,奥氏体共晶的比例降低。
    在稳定系(石墨化)条件下,硅含量对固相线温度和共晶点的影响如下:
 
 
       这个状态可以对标到孕育充分的铁水状态:首先固相线向高温方向翻越,并且硅含量越高,固相线温度增幅越大;与液相线相交的共晶点左移。在碳当量不变的条件下使铁水的共晶度提高。导致亚共晶铁水的凝固组织中奥氏体枝晶的比例降低,奥氏体共晶的比例提高。导致近共晶铁水成为过共晶铁水,产生石墨漂浮。
       在实际生产中孕育造成的固相线翻越,导致不同硅含量的共晶度增量(△ScS)为:
 SiE=1.2% 时 △ScS≈0.007; SiE=2.4% 时 △ScS ≈0.015; SiE=3.6% 时 △ScS ≈ 0.023。     
       据此大家可以了解到:孕育前后凝固组织中奥氏体枝晶和奥氏体共晶比例变化的规律,即原铁水的硅含量越高,孕育造成的共晶度增量越大,孕育后铁水的共晶度越高。因此:仅控制碳当量(液相线),不控制固相线和共晶度是我们不能获得预期凝固组织的问题所在。
 
       误区二:把铁水的碳、硅含量作为控制目标
       如上所述:决定液相线的是铁水的碳当量(CEs),决定固相线的是铁水的硅当量(SiEs),只有控制住铁水的液相线和固相线,才能获得预期的凝固组织,及其共析转变后的铸铁组织。
       CEc=C+0.3Si+0.21Mn+0.3P-0.4S-0.45V-0.12Mo+0.25Cu+0.02Sn+0.1Ni-0.02Ti······
       Si Ec=Si+2.68P-2.24B+1.25Mo+0.89S+0.52Sn+0.51Cr-0.28V+0.155Al+0.12Cu······
       从碳当量计算式(CEc)和硅当量计算式(SiEc)可见:当铁水中不含有残余成分时碳当量等于碳含量(CEc=C),硅当量等于硅含量(SiEc=Si)。即:在铁水中不含有残余成分的特定条件下,把铁水的碳、硅含量作为控制铁水凝固组织的目标,是可以控制住铁水的凝固组织。但是在现代铸铁生产条件下,铁水中含有众多的残余成分。仅把铁水的碳、硅含量作为控制目标,忽视残余成分对液相线和固相线的影响,不可能控制住固液两相区,也不可能获得预期的凝固组织。这是我们向同行们要揭示的第二个误区。
    众所周知:液相线由碳当量决定,要控制液相线就要控制碳当量。从计算碳当量(CEc)可见,调整碳当量的最强项是碳含量。在铁水溶解后、炉料带入的各残余成分的作用综合之后、液相线如果不在控制范围时就要用调整碳含量的方法来调整碳当量,以实现铁水的液相线控制目标。因此碳含量只是调整液相线的最强手段,不是获得预期凝固组织的根本目标。
    同理:固相线由硅当量决定,要控制固相线就要控制硅当量。硅含量只是调整固相线的最强手段,不是获得预期凝固组织的根本目标。
    控制固液两相区是控制铸铁组织的必要条件。因此控制液相线(碳当量)和固相线(硅当量),控制固液两相区(共晶度)才是我们在铁水熔制阶段获得预期凝固组织的根本目标。
 
误区三:不论效果、不论时机的孕育操作
    随着感应炉替代冲天炉熔制铁水,提高球铁的球化率、减少灰铁白口率的孕育处理方法被人们广泛应用。孕育处理的作用仅在于提高球铁球化率、减少灰铁白口率吗?我们发现:人们对孕育效果的应用、孕育效果的识别、孕育形核的机理、孕育时效的改善都存在着盲区,也是我们在这个传统产业上大而不强的短板所在。这是我们向同行们要揭示的第三个误区。
    我们先用一个孕育衰退实验,让大家了解一下孕育效果对凝固组织的影响:
 
 
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   


        从上图可见:在铁水成分一定、碳当量不变、孕育铁水衰退的过程中,液相线几乎没有发生变化,而固相线从石墨化共晶温度降低到白口化共晶温度。我们也可以把这几条温度曲线理解为不同孕育效果的凝固温度曲线。
        从不同孕育效果的凝固温度曲线可见:孕育的效果不同,导致固液两相区的温差幅度(共晶度)不同,导致凝固组织中奥氏体枝晶与奥氏体共晶的比例不同。因此在原铁水液相线、固相线、共晶度控制达标的条件下,孕育处理的效果不同也会导致凝固组织失控。
        要想控制孕育处理的效果,首先要有识别孕育效果的手段,热分析仪测量的再辉度是在线识别铁水中形核物质多少、在线评价孕育处理效果的唯一手段。原铁水时再辉度越大铁水中保留的形核物质越多,孕育处理后再辉度越小孕育的效果越好。
        造成孕育效果不稳定的原因与我们选取的孕育剂种类、采取的孕育方法、以及孕育的时机都有关系:孕育剂加入铁水后,一部分孕育剂与氧反应形成氧化物,其中高熔点的、与石墨晶格匹配度较好的、纳米级氧化物发挥着背向异质形核的作用。这部分高熔点的氧化物在铁水中作布朗运动,相遇、聚合、长大后成为夹杂失去形核作用。氧化物的熔点越高,聚合长大的速度就越慢,发挥孕育作用的时间越长。这部分氧化物在孕育中发挥着长效形核作用。还有一部分孕育剂直接融入铁水,以温度起伏和浓度起伏在铁水中激冷形核。这种激冷形核效果在第四分钟能够达到最大化,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。温度起伏和浓度起伏在孕育中发挥着短效形核作用。
        相同的孕育剂浮在铁水表面时,可以从空气({O}=21%)中吸收氧气,形成长效孕育的氧化物较多,孕育铁水衰退的较慢。相同的孕育剂加在包底时,被铁水([O]=0.01%)裹挟后与空气接触的较少,形成温度起伏和浓度起伏的激冷形核较多,孕育铁水衰退的较快。
       总之孕育剂从融入铁水开始计时,孕育效果在第四分钟达到最大化,只要铁水不凝固随后进行的就是孕育效果的持续衰退。因此我们要以铁水在孕育后的第四分钟凝固为目标,设计孕育和浇注工艺,在第四分钟之后凝固的铸件质量取决于我们的让步程度。在包内掩埋、出铁时淋撒、浮硅、随流、型内等诸多孕育方法中,选择与铸件凝固时间匹配的孕育方法。实现孕育效果的最大化,再辉度的最小化,才是稳定孕育效果、稳定凝固组织的有效方法。
 
       误区四:计算共晶度(ScC)与测量共晶度(ScS)的选用
       共晶点是碳在铁水中的饱和点,共晶度Sc是指铸铁偏移共晶点的程度,是衡量铁水质量的重要指标,它决定着铸铁的组织和性能。共晶度在国家铸造标准术语中,用铸铁含碳量与共晶点含碳量的比值表示:
        Sc=C/(4.26-0.31Si-0.27P),这个计算共晶度,本文中用ScC表示。
        我们发现:这个计算共晶度(ScC)的各项与硅当量无关。当人们试图用它来控制凝固组织时,这个计算共晶度(ScC)与凝固组织中奥氏体枝晶与奥氏体共晶的比例无关。当铁水的液相线与固相线重合时,这个计算共晶度(ScC)并不等于1。就像计算碳当量(CEc)与测量碳当量(CEs)的区别一样,这个经典的示意式模糊了人们对共晶度的正确理解,贻误着人们对这个决定凝固组织关键指标的应用。
       通过热分析仪测量铁水的液相线与固相线温度差,可以获取测量共晶度(ScS)。这个测量共晶度(ScS)包含了原铁水中所有成分对固相线和液相线的综合作用结果: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   

    这个测量共晶度(ScS)包含了铁水中所有型核物对固相线和液相线的综合作用结果: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        控制住测量共晶度(ScS),就可以控制住凝固组织中奥氏体枝晶与奥氏体共晶的比例,就可以控制住铸铁的组织和性能。这样就打通了成分决定组织这个断头路,解决了精准控制凝固组织的融会贯通问题。
       在此我们建议从事铁水质量管理的同行们把注意力由关注铁水的碳、硅含量、碳当量,转向关注铁水的测量共晶度、再辉度和共晶度增量。通过管控原铁水的液相线、固相线、共晶度;通过管控球化、孕育处理的再辉度,稳定共晶度增量;管控住浇注铁水的共晶度、再辉度和浇注温度。才是我们获得预期凝固组织、获得高质量的组织与性能的有效手段。
 
 


Copyright © 2002-2021 湖南省铸造协会 版权所有
电话:0731-84406521 地址:长沙市芙蓉区蔡锷南路119号丰泉大厦705室  湘公网安备:110105006230 备案号:湘ICP备2023035694号